【相对论·解剖校园“流行病”】
编者按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大学校园里的得与失也需要仔细计算。青春可以挥洒,时光却必须珍视,大学数年,讲堂上下,寝室内外,寸心之间,究竟学得了什么,忘记了什么,又抛掉了什么?需要不萦于怀的是哪些,需要刻骨铭心的又是哪些?本期我们邀请知名学者、校园同侪共同探讨“得与失”的话题。
2月8日,合肥市人才市场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会在合肥人才大厦举行,图为一些毕业生上午八点赶在招聘会开始之前挑选工作。陈三虎摄光明图片/视觉中国
应对得失,不妨学一点文史
作者:王晓秋(系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
得失观实际上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内涵的一部分。关于这个话题,我谨将自己大学任教多年以来与同学们的接触和思考跟大家分享。
首先,我觉得大学生应该养成一种理性、豁达、辩证的得失观。把得失看得淡一些,既不要因一时一事的个人得失而过分喜怒哀乐,感情冲动,也不要因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患得患失,情绪波动。得与失本身就是相对的,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发生转化。所以古人曰“塞翁失马,焉知祸福?”即使人生遭遇了一些失败、挫折、困难,甚至受到一些批评、误解、打击,只要能够正确对待和处理,何尝不会变成你成长过程中的有益的经验教训和财富呢!相反,如果期望在校期间一帆风顺、只得不失、只胜不败,这不仅不现实,而且当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会因缺乏对付困难的思想准备和承受能力而感到迷茫。尤其是家庭的独生子女、学校的尖子学生,更需要注意这一点。
其次,大学生的得失观应该尽量减少功利性和追风媚俗。大学时代是人生最宝贵最值得珍惜的年华,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当今世界风云变幻,大学内学习与生活丰富多彩、五光十色,各种诱惑、时尚和潮流也多。大学生有时面对这些就会把握不住自己,看不清方向与主流,以至追风媚俗、随波逐流。怎样防止这种偏向呢?我的一个建议是,努力加强自己的人文修养。无论你是学文理工商医农,专业千差万别,都要提高自己的文史哲人文素养,努力完善自己的人格形象。看起来似乎损失了一些专业学习和游玩的时间,获得的却是对自己成长终生有益的好处。
比如多看中外文学名著、古典诗词,可以提高自己的文学修养、品位,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又可以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智慧的精华。还能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字写作能力。有助于塑造有文化、有教养、高尚的人格和形象。又如学一点历史,可以使你眼光变得远大,胸襟变得开阔。面对历史的长河,眼前个人的一切得失,都显得那么短暂、渺小。学了中外历史,才知道我们的根在哪里?什么是人类文明?为什么要爱国?怎样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们还能以史为鉴,从历史中吸取前人的经验,借鉴前人的教训。又如学一点哲学,能够帮助我们运用唯物辩证的观点,合乎逻辑规律的思维,更加客观科学地观察世界、观察社会、观察人生。坚定理想和信念,学会独立思考和批判精神,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受各种物质利益和奇谈怪论的引诱与干扰。而真善美的伦理道德更是做人的基本规范。大学时代,学会如何做人和如何做学问,是比学会专业知识更重要的任务,同时也为今后人生道路和终身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大学生的得失观中会常常感到困惑与纠结的问题,还有如何看待参与社会活动与专业学习之间的得与失。必须承认,当今的大学生已是社会的人,而且很快将从大学走向社会工作岗位,因此决不能把自己关进象牙塔中。我建议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应该适当多参与一些社会工作、学生社团、公益事业、文体活动的实践。这从表面看来似乎又损失了一些专业学习时间,但得到的收获则是工作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表达能力等等各种能力的提高以及精神境界的提升,这对一个人的成长和成才也是十分重要的。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国内外用人单位录取聘用人才时,都比较看重大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社会工作、社会活动尤其是是否当过公益事业志愿者的经历。
看得失,关键在怎么看“失”
作者:王里(系上海外国语大学俄语专业硕士研究生)
我认为,在大学期间最有必要“得”到的是专业技能,而且无论是理论性的还是实践性的技能获得都是必要的。
比如你是学语言学的,你得知道索绪尔、乔姆斯基,如果你是学挖掘机的,那你得知道怎么甩土、装车,总归得有傍身之技。如今,很多毕业生无法在就业时找到专业对口的理想工作,甚至有的人在刚毕业时找到了专业对口的工作,但在工作几年后却转行到专业不对口的行业,这也让很多人产生了“在大学的专业学习是无用的,就是为了混个毕业证的想法”。这些情况都是客观存在的,但是为此就懈怠专业学习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原因有二:第一,你一定不想在回答“你是学XXX的吧,你能不能帮我解释一下什么是XXX”时,只能说“对不起,虽然我学过但是我彻底还给老师了”;第二,其实专业里学得好的人,转行的并不多,而学得不好的人很多时候是被迫转行。
除了专业技能,我觉得另外一项必要获得的技能是外语技能。我曾经在上海一家既不是外企、也不做外贸的公司实习,但是仍然每天要大量使用英语。因为在开会时,老板常会习惯性地用英文辅助表述,并且几乎每天都需要收发业务类英文电邮。
如果还有时间可以获得东西,那么我觉得可以尝试参加学生会、社团等学生组织。作为一个曾经的院学生会主席,我认为,这个经历最有价值之处是教给了我很多学习以外的事情,并且让我认识了很多师长和朋友。如果对这类活动没兴趣,那需要投入时间去获取的有趣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充分利用自己的学生证和假期,去别人已经过腻了的城市里体验青旅和拼餐。
关于“得与失”,我觉得大学生一定要树立健康的得失观,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不善妒、不贪心、不骄不躁的人。大学是我人生的第一次集体生活,和室友朝夕相处,难免会彼此比较,最不可取的是每次都拿某一位同学的最长处与自己的相对应方面比较,这样的后果就是要么你成为全能战士,要么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遭遇尴尬:某室友学习好,某室友长得好,某室友男朋友优秀,相当于把几个同学的所有优势集中到一个虚拟个体上与自己比较,不仅那个虚拟个体好辛苦,一个善妒、焦躁,觉得自己时运不济、怨天尤人的自己,活得也肯定辛苦。我切身的体会是,得失观的重点在于对“失”的态度。首先,千万别把求之不得的都统统当成目标,咱们还年轻,未见得拼命追求的一大串目标都是确切需要的,这样的盲目追求“得”,最后可能无法偿“失”;其次,我总是提醒自己,失去的很可能是目前对我来说不适合的,也许是因为年龄、资质、性格等等的不匹配,有朝一日匹配了,也许这个“失”又回来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看到别人的“得”,羡慕归羡慕,千万别以为那也是自己的“失”。
失去的是时间,获得的是知识
作者:于广瀛(系美国东北大学机械专业博士研究生)
对我来说,在大学阶段的得失,最主要的就是,一个学生能不能在大学这段有限时间内,尽可能多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得就是得到知识,失就是失去时间。在大学,计算得失最需要的就是科学有效的规划,比如大学本科四年,前两年努力学习知识,后两年尽量参与实践。如果说判断得失的标准,我认为,合格完成大学毕业所需要的各项要求是起码的底线,而在此之上则上不封顶,越多越好,但是不要只盯住“得”而失之于急躁或过度疲劳。
虽然笼统说得失容易,但是要“得”的实在是太多了,就要分先后轻重。在大学阶段,基础知识和涉及本专业的实践技能都是非常有必要的,如果想尝试更多,我的首选是申请和本专业相关的实习职位,在即将真正进入社会和相应角色之前,真正接触一下自己将来可能从事的职业及工作环境,这对未来择业的考量是有非常大意义的。另外,也需要不让“得”的目光忽视交际方面,积极融入集体、和大家搞好关系,这不仅仅是出于人脉的考虑,而是对学生时代真挚感情的一种珍视——有朝一日迈步走出大学校门,你确定还能找到这样的兄弟死党吗?
在我看来,最不急于实现的是赚钱,在大学阶段如果不是真的因为家庭经济困难需要努力提高收入,没有必要浪费宝贵的学习时间赚钱,一般来说,除非是某些个别的具有开创性和积累性的工作,大学时代能够带来收入的工作多数都是简单重复性劳动,相比这种赚钱耗费掉的时间来说,耗费学习时间去获得的报酬相对较低,得不偿失。
我觉得,在大学阶段,一个正确的得失观应该是不浮躁的,不急功近利的,踏踏实实学习,踏踏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做事。大学阶段的一个苦恼在于,很可能我们所付出的学习努力和时间不会在短期内获得回报,尤其在刚毕业的时候,甚至还会觉得自己什么都不会,过去学的什么都用不上,但是如果在大学时静心钻研,从长远来看,收获依旧不会辜负有心人,只要学习阶段没有浪费时间,经过初入社会的震荡之后,慢慢就会发现:付出是值得的。
高校招生
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意向专业,为您查找适合你的院校列表,24小时内短信电话发送给你!直接咨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