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臂,我有话说。”
“摇臂,我想跟你玩一会儿。”
“摇臂,我拿我的手表和你交个好朋友吧。”
……
2月24日晚,湖南卫视播出的《神奇的孩子》节目里,一名叫陈安可的孩子天真的表现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现场,陈安可几乎完全不配合主持人的采访交流,眼睛只有在盯着摄像设备——摇臂看的情况下,才是认真专注的。
“失控,失控,完全失控!”舞台上的主持人谢娜面对6岁的陈安可,无奈地发出了感慨。
在一般人的概念中,如果孩子的行为不符合父母或老师的预期,比如,在节目录制现场注意力不集中,盯着摇臂看,和主持人的交流也不流畅,这样的情况下,父母或其他大人会试图纠正他(她),要求孩子配合节目录制。
然而,面对这个想和摇臂做好朋友的孩子,节目组并没有这么做,而是顺势而为,陪安可小朋友玩摇臂,让小孩的纯真天性得以保留,并原汁原味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17分钟的视频,直到第八分钟,才在主持人的引导下进入关于钢琴的正题。
当钢琴呈现在面前,这个小精灵几乎是不由身心地喊出来:“哇!钢琴!”
在随后的表演中,无论是即兴演奏,还是演奏相当于钢琴八九级难度的曲目,陈安可都把自己全身心投入到每一个琴键上,让人感觉,每一个迸发出来的音符都带着感情。
从孩子投入的神情不难看出,这个年仅6岁的小姑娘,已然在钢琴的世界中找寻到了她所认为的快乐。
陈安可在节目中的表现也引发大家思考,像陈安可这样的小朋友,到底应该任她无拘无束地自由发挥,还是应该对孩子进行引导,以期按照大人的计划或预期走?作为家长、大人,到底要如何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为?
对此,笔者以为,孩子的世界到底是什么样的,尽管孩子用语言未必能表达得很清楚,但是,通过孩子自由真实的言行举止我们可以从中窥见一二。
当孩子在对一件事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时,他满脑子想的就是那件事,专一、专注,就像陈安可在节目中定在台上看摇臂的神情那样,任主持人跟她做何交流,她都不为所动。
此时,孩子需要的是自己独立的时间和空间,静静地观察令其产生好奇的东西,并思考如何采取下一步的行动,而不会在乎和大人之间的交流,当大人对其问长问短时,会使孩子感到厌烦,甚至会因为被打断而改变自己原先设定的方向及自己的思维方式。
在平常的生活和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无法按照自己的预期或者“规定动作”发展时,比如“来上节目就应该好好接受访问”“老师讲的都对,不许质疑”,就会轻易给孩子下定义、贴标签,说他们“注意力不集中”“顶撞老师”云云,其实这样是不对的。
孩子在自我成长中扮演着主体的角色,孩子的天性是玩,那么我们便应该更多地思考如何调动他们的主动性,让他们“在玩中学”“在学中玩”,让他们的思维得到充分发展。
有的时候,孩子需要得更多的不是批评、不是谩骂、不是指指点点,而是尊重、发现、肯定和接纳,他们需要大人尊重他们的个性,需要大人发现他们的爱好,需要大人肯定他们的想法和创造,需要家长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因此,家长、大人在平常的生活中关心、帮助、指导孩子时,不能凭着自己的主观热情,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强加给孩子,而要想办法准确地感受和理解孩子的所思、所想、所做,适时、适人、适事地采取相应的策略,关注、支持孩子,促进他们更好的发展。
每个人对于“神奇”都有不同的理解,作为家长,如果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自由的空间、发展的平台,让他们能尽情地发挥,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也许就会发现,原来“神奇的孩子”就在我们身边。
高校招生
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意向专业,为您查找适合你的院校列表,24小时内短信电话发送给你!直接咨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