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不少高校在陆续开学,对于休息了一个寒假的大学生们来说,如何快速进入学习状态成为他们的首要难题。近日,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发现,如今的大学生在准备学习的时候,还要有一些“仪式感”。
化妆后才能学习,不是为了“作”?
当郑微的妈妈知道自己的女儿每天出门上课、自习前都要化妆时,她感到十分不理解:“你有必要这么‘作’吗?”
在北京一所知名985高校读研的郑微解释,很多人认为化妆的主要目的仅仅在于使自己的外在变得更漂亮。“但是对一些女生来说,化妆并不单纯是为了追求外表的美丽,这也是一种让自己‘仪式感’满满地进入学习状态的方式”。
“仪式感”是最近网络上的热门词语,记者通过网络搜索发现,相关的网页高达655万个。根据众多网络释义,“仪式感”应当解释为“额外加上一些耗时耗力耗钱的非必要动作,表达重要性的行为”。
郑微“仪式感”的经历,最夸张的要数自己准备课程)的那几个月。
“那时每天要在图书馆8点开门时进去学习,一般7点20分起床,除了正常的洗漱,还要把头发沾湿打理好,然后打上粉底,拿着早餐出门排队进馆。”郑微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随着“大部队”进入图书馆后,郑微赶紧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放下书,然后就会掏出一个化妆包冲进洗手间,用十几分钟的时间描眉画眼涂口红。
“只有化好了妆,我才能坚持一天到晚在图书馆里学习,要不我就老觉得自己不好看,想要回宿舍。”郑微认为,每天20分钟的“仪式”为她的考研作出了“巨大贡献”,也是她考到名校的重要“秘籍”之一。
同样来自北京的大二学生张瑜觉得要做一件重要事情时,也会先化个妆。她认为,化妆的过程就像是一种仪式,让人静心,在这个过程中可以渐渐进入工作、学习的状态。
千奇百怪的“仪式”,只为更好的学习?
说起学习的“仪式”,大学生们的习惯可谓是:只有想不到,没有做不到。
接上一杯热水,放在书桌的右手边摆好,再把笔袋放在正前方……杨凯开始了一天的学习。他说:“几乎每次开始学习之前我都会将水杯、笔袋摆好。如果哪天没有这么做的,学习的时候都觉得不太踏实。”
在杨凯的眼里,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充满着仪式感的事情。“在学习之前将需要用的物品按照自己的习惯一一摆好的过程,会让我调整心态,稳定情绪——学习是一件需要认真对待的任务”。
除了把自己的物品按一定规律摆放整齐,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他们“只能”在咖啡厅学习。
在中国矿业大学就读大二的周正操告诉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虽然学校有可以学习的图书馆和自习室,但他比较喜欢在学校附近的咖啡厅学习,“图书馆和自习室太过安静,学习上遇到一些不会的问题,没有办法及时向别人求教和沟通。而且图书馆、自习室的学习空间比较有限,晚去很难占到座位,咖啡厅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
周正操之所以偏爱在咖啡厅学习,还是因为一种“感觉”:每当他去咖啡厅学习,一般都会洗个头,找一身好看一点、干净一点的衣服——这样的准备方式是每次去咖啡厅学习的标配。“我会在学习时更加专注、更有精神,不会东想西想”。
而对于北京外国语大学的大二学生弗伦来说,听着音乐学习是从初二就有的习惯。对他来说,边听歌边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学习“仪式”。尽管有时听歌对学习会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因为这些音乐才让我坐得住,让我在复习的时候快乐一点”。
“仪式感”的背后,原来是对于学习的逃避?
学习本是一件简单的事,可为什么在一些大学生的生活中,学习变得如此复杂?
“这可能是一种对于学习本身的逃避吧!因为不愿面对学习,才会增加一些‘仪式感’让学习成为必须要做的事。”郑微说。比如说化妆、去咖啡厅、换身衣服,都是为了让自己没有借口提前结束学习。
周正操每次去咖啡厅学习都会点一杯咖啡。对他来说,这样会学得比较踏实。“买了一杯咖啡,就感觉买了这一天在咖啡厅的学习时间,不会再想要不要去干别的了,只能考虑学习有关的事了”。
而对弗伦来说,学习的“仪式感”不仅可以让自己“直面学习”,还可以躲开中断学习的借口和干扰。
“如果我意识到自己被音乐影响了,会改成戴耳塞学习。”他说,“我不喜欢别人翻书的声音,会让我觉得烦躁。外界的声音大概就像听力考试的时候翻卷子的声音一样吧,在思考时会很影响我。”
虽然时常听音乐学习,但弗伦一直是一个学霸,因此爸妈也从未对他的“仪式感”有过什么意见。在弗伦看来,只要能学下去,什么奇怪的“仪式”都无所谓。
高校招生
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意向专业,为您查找适合你的院校列表,24小时内短信电话发送给你!直接咨询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