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初中不上民办,大学(就会)上民办”。这是在上海家长中的广为流传一句话,也形象概括了民办教育在不同教育阶段的发展差距。
时值招生季节,不少民办幼儿园、小学、中学,成为家长追捧的“名校”。许多家长宁可舍弃免费义务教育,也要上价格不菲、升学率高的名牌私立中小学。这在中国的许多城市并不少见。
到大学阶段则倒了过来,民办大学很难获得学生家长的认同,几乎成为上不了公立大学的学生的最后选择。对比西方教育发达的国家,顶级高校都是私立大学,提高民办高校的教学质量成为整个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
2009年,中国国务院出台《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发展教育和社会培训事业。支持民间资本兴办高等学校、中小学、幼儿园、职业教育等各类教育和社会培训机构”。
2010年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民办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和促进教育改革的重要力量”。然而,消除教师身份、学校身份歧视仍然长路漫漫。
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司长宋德民说,近年来民办教育特别是民办高等教育在改革中发展面临一定困难,主要体现在与公办学校相比投入不足、办学质量不高、师资总体水平不高,同时受体制的制约,民办学校教师在身份和社会保障等方面与公办学校教师存在较大差距,“与公办学校教师同等的法律地位”未得到完全落实。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常务副院长邵敏华深感,刚刚发展20多年的中国民办高校与已经成熟的公立名校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其中,人才问题是核心问题,教师身份是引进人才的最大障碍。
公立大学非“985”名校、“海归”博士不留,而民办高校的师资大多是硕士毕业或公立院校的退休教师。很多正当壮年的高水平人才不愿来民办高校,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体制背后的养老、职称、社会身份认同等一系列问题。
为扭转这一困局,上海近日启动民办高校“强师工程”,除开展教师培训,提升民办高校教师的专业能力和职业素养外,切实提高教师待遇是另一核心内容。
据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薛明扬介绍,如今,上海已将民办高校人事管理统一纳入全市高校人事管理范畴,民办高校教师在职称评定、奖励表彰、科研项目申报、教师培训等方面已完全享有与公办高校教师同等待遇。
在提高师资水平的同时,找准特色发展是民办高校的胜出之路。在民办教育走在中国前列的上海,一些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甚至高于公办院校。杉达学院通过校企合作的方式培养计算机专业应用型人才,2011届毕业生就业率97.17%;思博职业技术学院“订单式”培养高级护理人才,就业率达98.8%;建桥学院拥有国家级数控实训基地,毕业生就业率也达到97%以上;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瞄准文物修补人员的空缺,学生未毕业就被预订一空。
上海杉达学院院长、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主席李进认为,“对于民办高校而言,社会需求是生长的土壤,应用知识是成功的关键,产销对路是存在的价值。”
“不能指望中国的民办高校都像清华北大一样走‘大而全’的道路,也不能指望短短几十年我们就能像哈佛、剑桥一样拔地而起。民办高校只有坚持特色发展之路,坚持公益性办学精神,诚信面对社会,才是最终胜出之道。”李进说。
李进还希望政府能够像公办学校一样,对民办高校实现按人头拨款,“惟有如此,才能真正减轻学生负担”。据统计,上海市财政安排民办教育政府专项资金已从2005年4000万元人民币增至2010年5.47亿元。2012年预计将达到7亿,其中民办高校约3亿。“已经有了长足发展,然而与公办高校相比仍有差距”。
下一篇:陕西:提醒考生选择正规民办高校
高校招生
根据学生的高考分数、意向专业,为您查找适合你的院校列表,24小时内短信电话发送给你!直接咨询老师